市商务局2010工作报告


播放次数: 发布时间:2010-12-25 15:08:03 来源:QTV1



 

市商务局于去年底组建,承担全市外经贸和商贸流通管理职能,业务范围涉及拉动经济增长的消费、投资和出口“三驾马车”,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民生大计,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热情关注和鼎力支持下,我局围绕“扩消费、稳外需,转方式、调结构,重统筹、惠民生”的总体目标,积极作为、攻坚克难,推动商务工作健康快速发展,预计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900亿元,增长18.7%;进出口550亿美元、出口330亿美元,均增长30%;到账外资26.4亿美元,增长42%,全面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一、送政策、送服务,全力推进商贸惠民14项工程

实施“万村千乡工程”,上门动员,政策入户,推动新建标准化农家店1000多处,把超市开到农民家门口;组织重点企业,多渠道推进“家电以旧换新”、“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销售116.5万台,拉动消费45亿元,向63.1万户城乡居民兑付补贴3.7亿元。“家电以旧换新”经验在全国推广,获全国“家电下乡先进市”。精心组织“青岛之夏”购物节,推动77家商场让利7200万元,吸引市民参与360多万人次,销售额4.82亿元。全年无休、节假日靠上,全面掌控商贸流通动态,1-10月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545亿元,增长18.7%。

二、优化市场网点布局,为居民生活提供最大便利

加快审批,上门指导,推动百丽广场、心海广场、特易购等大型购物中心建成开业,新增商业面积30多万平米,我市商业集聚发展经验在全国推广;建成黄河路市场,结束了西海岸无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历史;标准化改造10处产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带动周边农民户均增收1820元。推进“8分钟居民消费圈”建设,改造、新建农贸市场12处,发展连锁便利店100多处,覆盖周边12万居民。精心组织申报、答辩,被确定为国家“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早餐示范”和“家政服务”工程试点城市,可新增1万余个再生资源工作岗位,早餐网点可覆盖市内四区20万居民,可培训、安置5千名下岗职工、农民工成为家政服务员。

三、以人为本强化调控监管,保障菜篮子供应和消费安全

千方百计丰富市民“菜篮子”,促进“农超对接”,扩大胶州大白菜等特色农副产品直供直销,与河北、潍坊等主产区建立跨区合作和应急保障机制,安排1.45万吨“菜篮子”商品储备,保持市场日均供应蔬菜2100吨、猪肉110吨的丰足水平。完善三级监测体系,出重拳、唱“黑脸”,对全市212家监测单位全面实行“逢进必检、问题退市”,抽检蔬菜、猪肉样品74.7万批次,检出并销毁不合格蔬菜1028批次、41.2吨。累计投入510万元,初步建成肉品质量追溯系统,确保居民吃上“放心肉”。累计办理“菜篮子工程配送车”485部,畅通蔬菜运输渠道。我市被列入首批“全国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试点城市,夏市长在全国会上介绍经验。

四、重点推介与定向招商结合,突破引资新领域

精心组织市主要领导率团赴日、韩、港、德大型经贸推介活动,所到之处掀起“青岛热”;落实责任制,94个项目落地,实现合同外资27亿、到账15亿美元。组织定向招商小分队,引进沃尔玛、特易购、三菱综合材料等9个世界500强项目。创新引资方式,促成全市第一家外资担保公司、外资旅行社、创投公司落户,促成海丰集团、麦迪绅海外上市募集资金5亿美元,促成香港煤机等21个并购项目。新引进外资1/5投向节能环保领域,商务部与德国经济技术部共同支持在我市建“中德生态园”。1-10月,全市外资到账21.9亿美元,增长71.8%,提前一个季度完成全年目标。外资企业工业增加值占全市总量33.7%,出口占51%,税收占40%,新增就业占27%,成为拉动经济增长、促进市民就业的重要动力。

五、帮助企业拿订单促出口,突出外贸拉动作用

搭建电子商务、贸易服务平台,组织1427家企业参加21个境内外展会,成交32.5亿美元,较去年增长28.5%;组织跨国采购专场洽谈会18场,帮助企业“足不出户”拿订单。加大外贸主体培育,全市有实绩外贸企业超过1万家,过亿美元企业46家。保持特色产品规模优势,集装箱、货仓推车出口占全国比重均超过20%,轮胎、水海产品、花生、人造首饰、针织内衣均超过10%。加快重要工业资源和先进技术设备进口,进口天然橡胶、铁矿砂、棉花分别增长117%、118%、176%,引进先进设备增长35%。1-10月,全市进出口453亿、出口269亿美元,均达到去年全年水平,分别增长29.8%、27.2%,对全市经济增长发挥重要拉动作用。

六、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引导企业、市民跨出国门

举办荷兰、德国等投资说明会10场,遍访12区市、重点企业,摸排意向,靠上跟踪,促成青岛永杰墨西哥铁矿石开发、绮丽集团收购德国顶级童装品牌、裕天成实业收购美国市场网点等项目。1-10月批准境外投资项目68个;中方投资额4.4亿美元,增长114.6%,占历年总量1/3。目前,青岛企业投资足迹已扩展到全球63个国别地区。建立境外投资与承包工程企业协作机制,1-10月完成对外承包劳务营业额8.63亿美元,增长33%,承接尼日尔油田一体化炼厂、印度燃煤电站等13个过千万美元大项目。外派劳务16871人,年创收过10亿元,成为增加市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七、创新推动服务外包,大力培育电博会品牌

创新推动高校课改和校企合作,实施外包人才培养“万千工程”,成功组织外包国际峰会,1-10月全市离岸外包合同额1.65亿、执行额1.15亿美元,同比倍增;外包企业152家,7家外包过千万美元;新增大学生就业近5000人,成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出口。成功举办2010电博会,吸引全球503家参展商、900余家采购商,展出550多项新产品、新技术,成交28.6亿元,成为扩大贸易的重要平台和市民体验消费电子新成果的重要窗口。

八、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优化企业经营环境

为企业多方争取支持,获得各类扶持资金4.3亿元,惠及内外贸企业近2000家,扶持力度、覆盖范围空前。召开重大外资项目联席会2次,为211个项目研究解决问题;召开外贸联席会专题会10余次,落实128条便捷措施,从通关、退税等多方面对企业加大支持。履行“5+2”、“白+黑”服务承诺,解决企业实际诉求。帮助丽东化工、金王、力创等获取原料进口许可,帮助海尔(香港)、喜盈门等解决项目审批,帮助塔尔玛等企业解决贸易纠纷。畅通“中、英、日、韩四语种24小时外商服务热线”、“12312”商务投诉热线,受理各类投诉和求助467件,办结率100% 。

九、内外联动抓机关建设,创新举措育商务人才

开展“机关作风建设年”,树立商务干部“敬业、职业、专业”标准,提高机关学习力、执行力、创造力。抓廉政教育,公开投诉电话、举报信箱,聘请社会义务监督员,主动接受监督。抓信息化建设,改版政务网站,网上答复市民咨询,开通招商项目网上发布平台、“商务即时通”手机短信平台,完善客商、企业信息数据库。抓人才培养,每季度召开全系统学习会,组织调研月撰写报告135篇;派员赴北外、外交学院和驻外进修,举办“干部英语早读班”,强化外语培训。夏耕市长专门批示:“市商务局加强机关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的做法值得在市直部门中推广”。

一年来,我局所做工作赢得了上级和市民的认可。15项工作成果被上级部门和中央、省级媒体推广;获上级表彰36项,荣获全省外经贸先进单位、市级文明机关、行风在线先进单位、政务公开先进单位;“行风在线”、“网络问政”群众满意率100%;审批大厅商务局窗口在全市55个服务窗口考核中名列第一,被评为唯一的“诚信示范岗”。

本次“三民”活动,为我局提供了一次全面检验自身工作的难得机遇,我们深感与领导和市民的期望相比,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和差距:现代化、便民化、连锁化、标准化、规模化的市场体系不够完善;对外贸易竞争力有待提高,企业面临汇率、贸易摩擦、原材料涨价、市场开拓等困难,转方式、调结构压力大;引进带动力强、贡献度高的外资项目,尤其是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项目力度不够;工作水平、服务质量、作风建设等有待进一步改进。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战略,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我局将深入贯彻落实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商务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推动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为目标,以群众满意、企业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世界眼光、国际标准统筹商务发展。构建扩大城乡消费的长效机制,以“满意消费惠万家”活动为抓手,推进扩消费、惠民生系列工程,提高居民消费档次和方便程度,保障菜篮子供应和质量安全;加快提升对外贸易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调结构、创品牌,拓市场、扩份额,推动企业跨国经营;利用外资更加注重产业引领和结构优化,加快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项目;切实加强机关建设、廉政建设和作风建设,通过“三民”活动、“行风在线”、“网络问政”等多种渠道畅通与市民的沟通交流,切实做到对市民负责、给市民谋利、为市民造福,推动商务工作再上新水平,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贡献。

标识:市商务局 述职 工作报告 三民活动

相关内容

本周热点新闻TOP10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503010 ICP:鲁B2-20071024号
战略合作伙伴:中国联通青岛分公司
青岛网络电视台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青岛网络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