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科技局2010工作报告


播放次数: 发布时间:2010-12-25 15:01:01 来源:QTV1



 

2010年是“十一五”的收官之年,市科技局围绕“转方式、调结构”的总体要求,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努力提高行政效能,全面完成市委、市政府部署的各项任务,圆满实现“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预计今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540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6.7%,同比增长22.8%;全市授权专利6427件,其中发明专利680件,同比增长44.9%和23.2%。

一、加强创新体系建设,着力提升城市自主创新能力

(一)进一步深化与中科院的战略合作。中科院光电院青岛研究院科研大厦6月份开工建设,年底主体完工;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青岛研发中心年内开工建设;能源科学与技术中心建设规划通过专家论证。11月初,中科院、市政府共同成功举办了第三届“中国•青岛产学研合作洽谈会”,参会的科研机构37家,大学20家,企业700余家,参会人员超过1000人,签订合作协议35项、合作意向261项,特别是瑞士、芬兰、德国、韩国、俄罗斯等国家的17家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第一次参加了洽谈会,洽谈会已成为引进先进技术、促进产学合作的重要平台。

(二)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取得新成就。海尔、海信、中石化安工院3家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建设任务;青啤、海洋化工研究院2家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获科技部批准建设。青岛软控、海洋仪器仪表所2家企业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加快建设;积极组织海尔模具、南车四方、康地恩药业3家申报企业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已通过同行专家论证,并进入综合评审。

(三)国家级创新平台建设实现突破。青岛国家大学科技园正式获科技部、教育部授牌,主园区已开工建设;市南软件园、高新区新产业团地2家国家级科技孵化器获得批准,我市总数达到5家。科技部新批准青科大、黄海所、海信等3家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我市总数达到6家。青科大、山科大2家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获科技部批准建设,我市总数达到4家。即墨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城阳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成并通过国家综合验收。

(四)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取得进展。青岛海洋国家实验室综合楼、高性能科学计算与系统仿真平台完成主体封顶;国家海洋能综合试验基地规划选址正式启动;中海油重质油加工中心一期投资7.8亿元的建设工程基本完成;山东省船舶与海洋工程设计院引进建设进展顺利。

(五)科技中介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市工研院正式挂牌运营,积极推动与哈工程、兰大、吉阳新能源等单位共建产业化中试开发平台工作;国际科技合作园获市政府授牌成立,成为我市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的重要平台;市科技创新综合服务平台作用突出,09年成立至今累计服务1.38万人次、办理技术合同登记4023项、完成科技查新业务2150项,为280多家中小企业提供科技融资服务。

二、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加快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一)积极争取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示范城市。今年2月,我市被科技部等国家六部委批准成为国家首个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示范城市。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全市试点示范工作动员大会,出台了《关于实施技术创新工程加快高新技术高端产业发展的意见》,市政府发布了《青岛市高新技术高端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建设规划》,明确了未来五年我市实施技术创新工程八个方面的重点任务。

(二)落实推进技术创新工程重点任务,加快培育创新型企业。出台了《青岛市科技局创新型企业培育管理暂行办法》;今年4家企业入选国家创新型企业试点,国家级创新型企业及试点企业累计达14家,列同类城市首位;15家企业入选省级试点,50家市级试点企业完成认定工作。积极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制定出台了《青岛市科技局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管理办法》,推荐海尔等3家企业申报国家级联盟,完成10个市级联盟组建工作。引导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为企业争取国家科技资金3.84亿元,为131家高新技术企业减免所得税6.6亿元,为上千家企业提供一站式科技创新综合服务。

三、狠抓关键技术攻关,加快推进高新技术高端产业创新发展

(一)关键技术攻关取得新成效。围绕高新技术高端产业培育发展,在现代服务业、新材料、新能源、先进制造等领域,安排3500多万元市科技专项资金,引导1.6亿元的社会资本投入,支持25项关键技术攻关,其中南车四方380公里动车组、汉缆超导线材、软控轮胎绿色制造等一批关键技术的突破,对我市产业结构升级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高新技术项目产业化基地建设取得新进展。12个产业化基地全面完成年度目标任务,153家基地骨干企业在研项目1144项,研发投入20.9亿元,拥有研发团队308个,预计年内实现产值超过600亿元。高速列车、数字化家电和现代服务业3个产业化基地今年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初见成效。8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发展,42家骨干企业在研项目517项,研发投入7.3亿元,拥有研发团队100个,预计年内实现产值超过140亿元,风电、光伏、锂电、半导体衬底材料等一批产业化项目落地投产。

四、强化科技惠民,以科技创新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和公共事业

(一)农业科技工作取得新突破。开展良种培育关键技术攻关,重点推广花生、玉米等16个新品种,示范推广2300亩;组织39名科技特派员带项目进村、进户、进企业,带动4000多农户实现人均增收600多元;积极发挥农业科技综合服务平台作用,及时为农户提供新品种培育、自然灾害综合防治、农产品深加工、科学施肥等方面的咨询服务,年内用户访问量超过140万人次。

(二)公共领域科技支撑作用明显。开展蔬菜、肉品溯源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保障食品安全;支持重大传染性疾病防治、地方常见病医治、国家新药创制等项目研究,提升医疗卫生水平;加强工业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危险废弃物处置、生物质能源等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五、开展知识产权专项治理行动,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知识产权意识

(一)打击知识产权违法行为。根据中央、省、市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专项行动工作部署,组织成立我市专利系统行动领导小组,启动实施行动工作方案。组织开展专利执法行动120余次,检查各类商品6万多件,立案查处假冒专利行为21起、侵权案件10起。

(二)强化企业知识产权主体地位。实施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推进工程与专利创造倍增计划,培育壮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在62家企业开展特派员选派工作,提高企业知识产权创造与运用能力;积极推进知识产权商品化和产业化,企业专利技术实施率达到91%。

六、加强管理改革和创新,不断开创科技工作新局面

(一)高质量完成“十二五”规划编制。秉持“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理念,立足城市功能提升和完善,通过深入调研、广泛征求意见,确立了创新、高端、蓝色、智能、生态、安全“六个青岛”的发展愿景,制定了加快城市创新体系建设等7大重点任务、先进装备制造等12个重大专项、实施技术创新工程等6项保障措施,为“十二五”科技工作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深化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建立科技项目关键环节在线电子监察系统,聘请会计师事务所作为独立第三方开展专项审计,提高外部监督力度;将超过70%的市科技专项经费用于实施《“双高”规划》,64%的经费用于支持企业科研项目,进一步提高科技计划安排的针对性和科学性。

(三)积极争取国家支持。争取国家各类科技计划项目500余项,资金超过9亿元(已到位8.07亿元);70多个项目纳入国家“十二五”科技规划,13个项目进入国家科技奖励公示范围,积极承办科技部科技创新圆桌会议、技术创新工程试点专题会。

(四)加大对区市科技工作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完善区市科技工作会商机制,部署区市科技工作紧密对接“十二五”规划和“双高”规划,将高新技术项目产业化基地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等规划任务纳入区市重点科技工作,协同推进区市特色科技产业发展。

(五)努力提高行政效能。开展机关争先创优活动,各级党组织认真完成120余项承诺事项;推进岗位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工作,加强对40个行政岗位、73个廉政风险点的监督制约;大力开展作风纪律专项整顿与治理慵懒活动,切实提高全体干部纪律观念和效能意识。

2010年的科技工作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市委、市政府和社会各界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表现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需进一步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需进一步加强,企业研发投入的增长幅度还不够大,科技成果引进与产业化工作还需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环境还需进一步完善。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市科技局将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转方式、调结构”的战略部署,以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为抓手,以支撑发展和改善民生为目标,加快推进高新技术高端产业创新发展,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突出抓好产业化园区、创新载体等平台建设,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纵深推进国内外科技合作,依靠科技创新驱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标识:市科技局 述职 三民活动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503010 ICP:鲁B2-20071024号
战略合作伙伴:中国联通青岛分公司
青岛网络电视台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青岛网络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