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经济信息化委2010工作报告


播放次数: 发布时间:2010-12-25 14:59:55 来源:QTV1



 

市经济信息化委是在原市经贸委、市信息产业局基础上组建的新部门,主要负责经济运行、产业推进与结构调整、中小企业发展、信息化建设等工作。今年以来,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创新思路,积极作为,努力发展产业、服务企业、推进信息化事业,可圆满完成10项年度考核目标。

一、突出经济运行保障,工业产值实现万亿新跨越

今年是经济增长回归正常的关键一年,我们紧紧盯住四个要素不放松。紧盯80户重点企业,这些企业产值占全市工业的近四成,重点跟踪生产、营销、效益等情况,每月监测调度,及时解决存在问题。紧盯市场变化,关注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政策动态,调研劳动用工、房产新政、人民币汇率、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对我市企业的影响,及时提出措施建议。紧盯电力保障,拓展电煤调运通道,做好迎峰度夏、迎峰度冬准备,确保电力生产和运行平稳,保证了企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用电。紧盯信息和中介服务业,加大力度引进品牌企业、知名机构,发展服务外包,组织服务企业与生产企业对接,推动互利发展。1-10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6%,完成产值9494亿元,11月末将突破10000亿元关口,成为全国第9个过万亿的城市;实现利润增长27.6%,比产值增幅高4.6个百分点;信息服务业主营收入增长38.3%,同比提高25.9个百分点。前三季度,中介服务业增加值增长24.7%,较去年同期高7.9个百分点。

二、突出发展“7+5”产业,先进装备制造迈上新台阶

我们按照“抓工业根本在抓产业,抓产业重点靠抓项目,抓项目关键是抓服务”的思路,以项目为抓手积极推进产业发展。一方面,做强七大重点产业。着力发展家电电子、石化化工、汽车机车、船舶海洋工程、纺织服装、食品饮料、机械钢铁产业,总投资1138亿元的361个重点项目117个竣工投产。一方面,培育五个新兴产业。选定17个发展方向,着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信息技术产业,总投资509亿元的180个项目,21个投产、157个在建。“7+5”产业项目70%以上具备国内先进水平,特别是中船重工海西湾造修船基地、南车高速列车产业化基地等项目相继投产,为我市装备制造业注入了新活力。汽车机车产业研制生产出时速380公里的新一代高速动车,跨入世界领先行列,全年汽车机车产业产值将接近千亿。船舶海洋工程产业形成造修船、船用柴油机、海工装备、船舶电力推进等高层次产业链,实现集聚发展,增长速度在50%以上。

同时,我们把推动产业升级作为不变的主题,既抓存量提升又抓增量优化。在存量提升上,注重发挥技术改造和老城区企业搬迁两个作用。重点调度390个投资过千万元技改项目,46个竣工投产;重点推进大企业、片区企业搬迁,海晶化工董家口项目开工,铁路北站片区企业搬迁启动,新启动搬迁17户,累计达到54户,其中17户竣工投产,实现了设备和产品的升级,年销售收入将是搬迁前的2.6倍。在增量优化上,注重运用定向招商和自主创新两种手段。瞄准62类220种带动产业升级的产品和技术,发动全委、协调区市开展定向招商,总投资982亿元的89个项目落地,填补产业空白、产业链缺失及产业高端项目分别占15%、50%、30%,带动产业由低向高转化;引导企业加强创新能力建设,新认定市以上企业技术中心超过20家,其中国家认定3家、总数达到20家、居副省级城市首位,实施1219个技术创新重点项目,企业投入研发费67亿元,一批高新技术产品投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3.0MW风电机组开始产业化运行,正在研制5.0MW风电机组,打破了发达国家的技术垄断。

三、突出推动“两化融合”,我市成为国家首批“三网融合”试点城市

信息化带动是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我们以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为主线,重点选择四个领域抓推进。

在“两化融合”发展上,从企业、行业、区域三个层面加快推进,培育推广了6个示范区、15个示范企业、30个行业示范项目;引导构建第三方信息化公共平台,为2万户企业提供信息化管理解决方案;在生产、物流等环节推广射频识别技术应用,两次组织软件企业与工业企业对接,推广企业智能动态能源管控系统、企业资源计划系统等。我市重点企业生产装备自动化和半自动化率达到80%以上,形成了家电业的即需即供、服装业的大规模量身定制、食品饮料业的大集中信息管理等企业发展新模式。

在“三网融合”试点上,协调推动互联网、电信网、广电网升级改造,基本实现宽带光纤城域网和电信接入光纤全覆盖;深入分析我市网络建设、市场资源、产业发展特点,积极争取省、国家支持,我市成为全国首批“三网融合”试点城市,制定了试点工作方案(2010-2012年),建立协调推进机制,逐步推动广电与电信业务的双向进入。

在“无线城市”建设上,深入调研论证,制定实施“无线城市”试点方案,依托电信运营企业,率先在城市管理、公共服务、行业应用领域实施12项重点工程;目前共建设和改造3G移动通信基站5500多个,开通无线接入设备近万个,逐步建立“无线城市”的支撑网络与应用体系,初步实现无线宽带业务在商务、警务、城市监控、智能交通等行业的应用,并逐步向公共服务、城市管理等领域深入。

在“电子商务”推广上,出台专门政策鼓励企业运用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开拓国内外市场,566户企业新建了网上销售渠道,依托阿里巴巴搭建“青岛电子商务专区”,专区内企业等市场主体达到41万家,日均浏览近20万人次,电子商务交易额500亿元以上,同比增长50%。

四、突出服务企业,搭建全国领先的特色平台

服务决定环境,环境好企业才能发展。我们进一步转变思想理念、转变工作方式,一心一意服务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主要是建立了三类服务平台。

一类是立足开拓市场的综合服务平台。举全委之力精心策划组织,将国际时装周、名优产品交易会、浙商投资洽谈会、中日韩新技术对接会“四会合一”,产生了超出预期的成效和后续效应,投资贸易达到205亿元,达成37项新技术合作,开辟了中日韩企业技术对接新途径,“四会合一”成为全市企业品牌发布、产品交易、投资洽谈、技术对接的综合平台。

一类是针对大企业的个性服务平台。大企业直通车服务向大项目、重点产业、高端服务业延伸,将206户企业纳入范围,实行“开车上门”服务,协调解决青钢运输通道滨海路涵洞积水、中石化青岛公司成品油管道抢修等重大生产经营问题397件,保证企业正常生产。

一类是面向中小企业的普惠服务平台。构建市级—区(市)—重点镇(园区)三级中小企业服务体系框架,出台小企业发展政策“20条”, 深化中小企业服务热线和信息网服务,建成了国内一流的市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提供人力资源、技术支持、合作交流等九类服务,启动区(市)、园区服务平台建设,扩大服务范围、提升服务水平,国家工信部在我市召开现场会推广我市做法。建立中小企业融资平台,拓宽统贷统还、融资对接、过桥资金、担保融资等路径,1-10月新增中小企业贷款528亿元,占全市企业新增贷款的60%以上,担保贷款总额实现翻番。

今年的经济和信息化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与市委市政府要求和全市人民期望还有一定差距。一方面是保持工业经济快速增长的压力较大。三季度末,人民币对美元升值超过2%,直接影响产品出口,我市工业企业原材料购进价格与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的剪刀差保持在7个百分点左右,直接压缩企业利润空间,影响大额、长期订单。另一方面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任务艰巨。我市工业经济规模不断壮大,结构偏轻的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重工业比已接近60%,但产业层次仍然不高,加快产业层次由低向高转化、产业规模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化,都是我们必须认真研究解决的重大课题。

今后,我们将继续深入贯彻市委、市政府的战略部署,积极履行职责,落实市民代表提出的意见建议,解决存在的问题,推动经济和信息化工作持续健康发展。一是加强项目建设。滚动推进300个产业振兴项目、100个定向招商项目、200个技术改造项目,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二是加强自主创新。大力发展工业设计,引导企业开展技术创新、营销创新,向价值链“微笑曲线”的两端延伸,打造在全国叫得响的10个标志性行业和40个标志性产品,提高品牌经济水平。三是培育优势企业。继续实施大企业战略,推动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化,实施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工程,推广1000项新技术,做大1000种新产品,形成产业链配套、大中小企业互动发展的局面。四是加强信息化建设。滚动推进15个示范企业、30个行业示范项目,提高信息技术与应用水平,建立以“两化融合”为主要特征的新型工业化发展模式。五是加强园区规划建设。重点培育50亿元级工业集聚区,稳妥推进老城区企业搬迁改造,引导企业和大项目定向集聚,逐步形成生产服务在市区、工业重心在市郊、区域协同联动发展的新格局。

标识:市经济信息化委 述职 三民活动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503010 ICP:鲁B2-20071024号
战略合作伙伴:中国联通青岛分公司
青岛网络电视台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青岛网络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