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全市教育工作以十七届五中全会和全国、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加强统筹,优化结构,改善条件,提高质量,实现教育教学质量和服务能力的双提升,全面完成13项市级目标和市委、市政府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我市职业教育、教育督导、教育管理创新经验在全国推广。在省政府对体育卫生和职业教育的两次专项督导中,我市均位居全省17市榜首。
一、抓均衡,着力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实现两个新突破
一是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实现新突破。着力解决生均经费、学校建设等关键问题。从今年9月份起,全市财政每年新增投入3亿元,统一并大幅度提高城乡小学、初中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并在全省率先建立高中段公办学校生均公用经费财政预算内拨款制度,小学、初中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在单列市中居首位。今年完成 150所薄弱中小学改造和中小学教学仪器配备工程,同时,积极推进薄弱幼儿园改造,全市70%的普通中小学办学条件达到省新颁标准,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全市省、市级示范园将突破400所。
二是市区优质教育资源布局实现新突破。整合了青岛2中和25中、青岛58中和青岛师范学校,进一步优化市区普通高中学校布局;颁布实施《青岛市中小学校规划建设和校舍场地管理办法》,加大新建小区配套学校建设力度;还将市区优质普通高中指标生招收学校由4所增至8所,比例由50%增至60%,促进学校均衡发展,青岛第一国际学校、青岛第二实验初中等一批优质学校投入使用。
二、抓民生,着力促进教育公平,推出两项新举措
一是弱势群体就学保障实现“两扩大、两提高”。中职免学费政策覆盖至城市经济困难和低保边缘家庭学生;普通高中助学金资助比例由8%扩大到20%,生均由每年1000元提高到1500元;普通本科、高职院校助学金生均由每年2000元提高到3000元,全年各级财政投入约1.94亿,惠及学生 22.2万人次。补助3500万元加强新市民子女集中的学校建设,义务教育学校接收的新市民子女达8.7万名,占在校生的12%。
二是学生健康成长环境得到新改善。大力加强平安和谐校园建设,加强校园安全隐患排查和校园周边环境整治,共排查各类安全隐患1345处,协调有关部门取缔无照经营摊点312户、非法音像书报刊摊点97个,清理网吧140家。福建南平事件等校园暴力事件发生后,组织教师成立巡逻队,新设1730个监控探头,安装红外线报警系统,并会同公安等部门在全国率先组建校园专职保安队伍,实现对校园的全方位监控。今年还加快实施校舍安全工程,完成31万㎡校舍的抗震加固,开工重建41万㎡校舍;为期3年投资1.4亿元的市区学校取暖设施改造全面完成,惠及140所学校。
三、抓服务,主动适应“转方式、调结构”需要,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综合实力有新提升 1.着力提升职业教育技能型人才培养能力。在全国率先成立中职改革与发展指导委员会和中职学校职业技能鉴定所,促进产教结合,加强学生技能培养;服务主导产业发展,投入1个多亿,加强工科类20余处实训基地建设,并统筹推进职业学校专业优化和重点职业学校建设,5所学校被评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示范校数量在单列市中居第一。
2.着力推动我市与高校的合作共建。依托高校构建我市急需高级专门人才培养和高层次人才聚集平台,已引进产业急需人才9名(国务院特贴人员1名、泰山学者3名),13人达成引进意向,青岛职业技术学院通过首批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验收,北京电影学院现代创意媒体学院正式获批,在青高校总数增至23所。我市被确定为国家高职综合改革试验区。
四、抓质量,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教育内涵发展初见三方面成效 一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取得新进展。坚持全面育人,以考试评价制度改革为导向,取消学科竞赛等类别的中考加分政策,将2010年新生体育中考成绩由30分提至45分;把文明修身工程、阳光体育运动、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等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与抓好音体美、综合实践等课程的开设有机结合,将建立中小学生体检制度和解决视力不良率过高等问题齐头并进,推进了社会课堂计划、职教义工进社区活动和阳光亮眼工程等措施,全市文化博览、院校科研、名牌企业等12类200处社会场馆免费向中小学生开放,每周约有 600余名“职教义工”在街道和社区服务,百万中小学生参加免费体检。
二是教育教学质量迈上新台阶。围绕培养创新型人才,组织教师全面梳理课堂教学中的低效和无效行为,指导教师改进教学内容方法,总结评选、推广第二批青岛优秀教学法。我市普通高考录取率再创新高。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和省中运会上我市也均创历史最好成绩。近几年有500多名优秀毕业生未经高考直接升入名牌高校。
三是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扎实推进。市本级投入1000余万,面向3.5万名教师开展培训,有针对性地加强了农村教师、职业学校专业师资、名师名校长队伍建设和教师全员新课程培训,选派50名校长赴北京、南京、宁波等地挂职。在国家、省级优质课评比中,我市有56人获国家、省一等奖。
五、抓作风,着力提升统筹规划、为民服务能力,教育统筹管理和服务能力得到改进加强 一是着力抓好教育改革发展的统筹规划。认真抓好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和“十二五”规划的制订,征集有关部门、各类学校、家长和社区等各方面建议5000余条,研究提出、修改完善我市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的目标、任务和措施,积极回应城市发展和人民群众期待,全市教育工作会议筹备已基本就绪。
二是着力提升教育为民服务效能。以机构改革为契机,进一步理顺岗位职能,优化工作流程,加强学习型机关建设,深化“塑造未来”品牌创建;在教育系统全面深入地开展治庸治懒活动和10万教师师德师风建设集中教育活动,在全国率先制定校级干部责任追究办法,成立教育行风监督团,强化教育内部管理和外部监督约束。教育行政审批受理事项的满意率达100%,行风在线答复群众提出问题满意率达97.65%。
2010年全市教育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教育改革发展仍不能很好地适应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升级的需要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技能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水平需进一步提高,农村教育、学前教育相对薄弱、热点学校择校、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等问题需进一步解决。我们将把解决上述问题作为今后我市教育工作的重要着力点,加快颁布、全面落实我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全面加快我市教育现代化进程。2011年突出抓好四方面工作:
一是围绕公平均衡,完成150所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任务,完成300所学校、100万平方米校舍的抗震加固任务,加快公办幼儿园建设和农村薄弱园改造步伐,加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残疾儿童关爱力度,努力让城乡学生、儿童少年都能享有公平教育。
二是围绕全面育人,采取加强课程管理、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师业务水平等措施,综合治理学生课业负担重、视力不良率过高等突出问题,着力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健康素养和创新素养,努力让不同潜质学生都能得到很好发展。
三是围绕服务经济,调整优化职业学校布局结构,推进职教园区建设和高职综合改革试验,推进我市与高校的多形式合作共建,建设一批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为我市转方式、调结构提供大批高素质人才。
四是围绕改革创新,全面加强教育信息化、国际化建设,全面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等重点项目和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等改革实验,发挥好现代化教育对现代化城市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
标识:教育局
时间:2010-12-25
时间:2010-12-25
时间:2010-12-25
时间:2010-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