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市政公用局2010工作报告


播放次数: 发布时间:2010-12-26 16:06:54 来源:QTV



 

市市政公用局负责供水、供气、供热、排水、环卫5个行业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指导下,在广大市民、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我局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情系民生、服务民生、保障民生”为主题,坚持“三心”服务理念、“四快”处理机制,激情干事,用心惠民,推进了市政公用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全市机关建设工作会议推广了我局经验;中央电视台《经济信息联播》头条以“转变—中国发展新模式”为题,对我局工作进行了专题报道。

一、大力实施“六项工程”建设,切实满足群众需求

2010年,实施了总投资60亿元的六大项民生工程,召开“大干2010年”誓师大会,开展“三比三看”竞赛,进行“星级工地”创建,日查、周督、月评,圆满完成了各项建设任务。

供水工程。市区完成供水管网改造68公里、二次供水设施改造206处、一户一表改造51516户,均提前超额完成市办实事目标,保障群众优质安全用水。崂山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提前3个月投入使用,增加蓄水量210余万立方米,大大提高了安全保障能力。

供气工程。市区新建燃气管网389公里,占年计划的205%;新增管道燃气用户11.8万户,占年计划的147%;市内四区管道燃气气化率达到85%,居国内同类城市领先水平。

供热工程。市区建成7个热源项目,新增供热能力1040万平方米;新建供热管网400公里、换热站70座,新增供热面积1005万平方米,占年计划的124%,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62%(其中市内四区达到68%),提前超额完成市办实事目标,是我市实施集中供热以来发展最快的一年。

排水工程。市区新建排水管网363公里,占年计划的101%;完成10座污水处理厂新建、扩建和升级改造,新增污水处理能力24万吨/日;治理海泊河、李村河、娄山河三大流域污染点源539处,省控李村河胜利桥断面水质达标;市内四区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3%,居国内同类城市领先水平。完成崂山水库上游污水治理工程,彻底解决了38个村庄的污水处理难题。

垃圾综合处理园区工程。开工建设国内规模最大、工艺最先进的太原路固体废弃物中转站搬迁新建工程;黄岛区填埋场改造工程、小涧西污水处理厂改扩建工程、小涧西填埋场二期工程、餐厨垃圾处理工程等推进顺利,提高了垃圾无害化、资源化水平。

资源能源综合开发工程。垃圾生化处理、沼气发电等项目投入运行;垃圾焚烧发电工程(一期)完成总工程量的87%,年底前1条线点火运行;10万立方米/日海水淡化工程完成土建工程总量的80%;推广应用低温循环水、生物质锅炉、地源热泵等清洁能源供热方式。

二、建立完善“六统一”管理体系,切实提高城市运行保障能力

建立完善“统一输配”的供水管理体系,完善市区“三纵三横”的供水管网,建成国家级水质监测中心和调度中心,实行在线监测、实时监控、科学调配,市区未发生1起大面积停水事故,保证优质供应。

建立完善“统一调控”的供气管理体系,建成中石油天然气入青配套工程,规划建设应急调峰储气站、储气罐,建成数字化监控中心,改造存有隐患的过路管(146条)、凝水缸(1500个),建立“蓝、黄、橙、红”四级应急预案,积极协调增加气源供应计划,保障安全供应。

建立完善“统一调度”的供热管理体系,加快“联网”、“环网”建设,热电、华电等6个企业实现“联网”,开源、泰能等8个企业实现“环网”。建成行业领先的供热监测中心,对400余个换热站的供回水数据等进行“在线监测”;并与12319热线系统对接,对所有供热企业服务投诉等进行“在线监测”,保障稳定供应。

建立完善“统一监控”的排水管理体系,建成远程视频监控中心,实行全员联动、分片包干巡检制度,完成泵站改造,确保排水设施安全运行。对全市17座污水处理厂实行每季度绩效考评新机制,对市内四区污水厂实行进出水、污泥每日取样监测,其他区市污水厂每月取样抽测,污水处理厂减排COD12万吨,是减排力度最大的一年。对损坏严重、容易冒溢堵塞的楼院排水设施进行专项整治,完成110个楼院的排水设施改造,完成475个楼院养护拿砂,惠及万余户居民,院内排水设施冒溢量同比下降80%。对77处积水点进行彻底整治,更换3500余套铸铁雨水篦子,对低洼路段进行哈水口改造,在今年总降水量偏多近两成的情况下,未出现大面积积水和交通受阻现象。

建立完善“统一标准”的环卫管理体系,启动环卫监管体制和运行方式改革,修订完善道路保洁、公厕管理等8项考核制度,统一环卫管理和作业标准。编制完成《青岛市环卫设施专项规划(2010-2020)》,统一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出台垃圾分类收集《试点方案》和《技术导则》,统一分类收集标准。在国家文明城市指数测评期间,对照行业标准,进行卫生死角、垃圾清运、道路保洁、果皮箱和公厕5项专项整治,更新130余辆高性能环保垃圾压缩转运车,大大减少洒漏和二次污染。开展4次集中治理行动,组织4万余人次,清理卫生死角2600余处,清运垃圾杂物5600余吨,为我市获得国家文明城市指数测评第二名做出积极贡献。

建立完善“统一管理”的工程建设管理体系,建立“统筹计划,分步实施;统一调度,分专业落实;统一协调,分头推进;统一监管,分级负责”的“四统四分”新机制,采取提前编制掘路计划(自2009年10月起,即编制今年的掘路计划)和联席会议等形式,对全年掘路手续实行“统一办理”。对水、气、热、排水4类管线全部实行“统一施工”,即一次开挖、一次下线、一次填埋,避免了重复施工、反复“拉链”。对施工现场实行“统一管理”,制定围档、便桥、警示语等具体标准,加强文明施工。在部分重要交通路段,采取顶管、扩管、内衬等非开挖新工艺,最大限度减少对市民出行和交通的影响。

三、全面提升民生服务“六化”水平,切实维护群众利益

在服务“硬件”建设方面,建立完善管理、巡检、应急处置“三位一体”新体系,实行安全运行网格化新机制,采取“九定”新方法,实现“全覆盖、全过程、全控制”管理。建成5个行业的调度指挥中心,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PS定位系统等高科技手段,对生产运行设施层层监管、时时监控,管线运行事故、爆管起数同比分别下降33%、46%。成立16支、480人组成的应急抢险队伍,使用视频抢修车、自动阀门启闭机等新设备,采取设备、管网统一调配新手段,做到一般事故不停水、不停气、不停热。

在服务“软件”建设方面,开展“把微笑送给每一位用户”活动,出台服务态度、服务用语、服务行为等20项新标准和“十个一”、“进门十不”等36个服务岗位新规范,对3500余人次进行教育培训,提高服务技能和整体素质,实施以群众满意度为主要内容的考核监督,全系统服务质量显著提升。12319热线收到的表扬电话同比增加59%,投诉电话同比减少75%。打造“1小时服务保障圈”,增加服务人员300余名、服务站点70余个、服务用电动车160辆;建立“服务信息专网”,对12319热线进行升级,缩短服务信息接收、转办、处理、反馈时间;在居民单元楼张贴“明白牌”,向居民发放便民卡,服务电话24小时开通、24小时值守;将所有用户分为5大类、10小类,采取5种差异化抄收新方法,实行应急状态下为居民送水新机制,全系统服务效率显著提升。一般性问题不出责任区域就能得到处理,12319热线接到的反映同一事件两次以上来电大幅减少。对群众通过局长接线日、12319热线、“千方百计解民忧”集中行动等途径反映的问题,实行公示制、承诺制,在报刊、网络等媒体上公布责任单位、解决时限,自觉接受监督,共解决热点难点问题6000余个,惠及7万余户居民。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措施

存在的主要问题:热源不足,亟待加快热源项目建设,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尽快解决老城区供求矛盾突出的问题,满足群众需求;气源不足,亟待加快“多气源”引进和应急调峰设施建设,保障安全平稳运行,不断满足城市发展需求;垃圾设施陈旧老化,收运模式落后,二次污染、噪音扰民等问题较为突出,亟待进行管理体制和运行方式全方位改革,大力提高城市环境卫生水平;个别单位和人员服务水平不高,综合素质不强,需进一步强化工作措施,提升服务质量和基本素质。

改进措施:2011年,我局将瞄准“六个目标”,即:市区实现二次供水统一管理,基本完成一户一表改造;市区新增管道燃气用户6万户,市内四区管道燃气气化率达到88%;市区新增供热面积900万平方米,市内四区居民供热普及率达到90%;市区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8%,其中市内四区达到97%;新建、改造垃圾转运站40座,更新垃圾收集车400辆,开展垃圾分类收集试点;提升管理服务科技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综合服务满意率达到99%以上。实现“六个突破”(即:实现供水、供气、供热、排水、环卫、管理服务突破),强化“六个保障”(即:强化思想政治、文化建设、规划先导、科技引导、安全生产运行、工程建设质量保障),推进市政公用事业再跨越,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做出积极贡献。

标识:市政公用局 三民活动

相关内容

本周热点新闻TOP10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503010 ICP:鲁B2-20071024号
战略合作伙伴:中国联通青岛分公司
青岛网络电视台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青岛网络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