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史志办公室是市政府负责全市史志、年鉴工作的直属事业单位。主要职责是,制定史志、年鉴工作发展规划、业务规范、质量标准及管理办法,编制《青岛市志》总纂方案并组织实施,指导《青岛年鉴》的编撰、印务和业务开发工作;负责对各区市、各部门、各行业志(鉴)编纂工作的业务指导和审核验收;开发建设和管理维护青岛市情网站,开展地情课题研究,组织编纂地情丛书等。2010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市史志办以第二轮修志工作为龙头,紧紧抓住质量建设这个关键,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编纂出版了《青岛奥帆赛志》、《青岛年鉴》(2010)、《青岛市志》(1978—2005)第一卷等重点志书,完成了青岛市情网站升级改版,启动了第一轮《青岛市志》的精编工作,指导编纂和出版基层志书、年鉴30余卷,是史志成果最多的一年,全面完成了2010年度工作目标和任务。《青岛年鉴》(2010)被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评为全国特等奖;《青岛奥帆赛志》成为我国第一部关于北京奥运会的地方志文献;今年9月,市史志办被评为全国方志系统先进集体。
一、《青岛奥帆赛志》成为我国第一部关于北京奥运会的地方志文献
今年,根据市政府的工作安排,市史志办精心组织,统筹安排,经过不懈努力,圆满完成了《青岛奥帆赛志》的编纂出版工作,并在2008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两周年之际发行。《青岛奥帆赛志》设13篇49章,70万字,图片270幅,表格56张。在编纂出版过程中,市史志办成立了专门的编纂班子,组织赴京学习有关经验,以奥帆委机关12万份档案为原始资料,先后收集和补拍照片10000余张,向奥帆赛各指挥部、奥帆委各工作部以及奥帆委各执委单位征集资料230万字,经过征集、查询、筛选、编纂,完成了70万字的征求意见稿,并向市领导、市老领导、奥帆委领导、市有关部门及奥帆委机关干部等近百人征求意见,请济南军区司令部、北海舰队司令部等进行了审核,确保资料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市史志办把精品意识贯穿于《青岛奥帆赛志》编纂工作的各个环节,发扬“更高、更快、更强”的奥运精神,克服时间紧、人手少以及资料、照片征集难等诸多困难,从1月22日启动,到7月13日完成了《青岛奥帆赛志》的交付印刷。该书完整记述了奥帆赛申办、筹办、举办的全过程,资料翔实、内容丰富、特色突出、装帧精美,成为我国第一部关于北京奥运会的地方志文献。市领导及有关方面称赞:“市史志办的同志们坚持尊重历史的科学态度,付出了艰苦努力,仅仅用半年左右的时间就完成了任务。这本身就是传承奥运精神的一次成功实践,为青岛又增添了一项重要的文化遗产。”
二、《青岛年鉴》荣获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评比最高奖
《青岛年鉴》自1988年创刊以来,已经连续出版23卷,先后多次在全国、全省年鉴评比中获奖。《青岛年鉴》(2010)于今年8月出版发行,其框架设计、条目编辑和装帧印刷质量等都有了很大提高,在今年10月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组织的评比中,获得最高奖项——特等奖。今年,市史志办加强对基层年鉴编纂工作的业务指导,市南、李沧分别启动了区市年鉴编纂工作,全市区市年鉴工作普及率达到了100%,走在了全国、全省的前列(全省县级年鉴编纂工作普及率为50%左右)。另外,全市还有30多个市直部门、企业开展了年鉴编纂工作,《青岛卫生年鉴》和黄岛、即墨、崂山、市北等区(市)年鉴多次在全省评比中获奖,展现了青岛年鉴工作的综合实力,实现了从重点推广普及到全面提升质量的跨越。
三、第二轮市和区(市)两级修志工作取得新进展
根据中央和全省统一部署,青岛市及各区(市)开展了第二轮修志工作,计划于2015年全面完成出版任务。今年,市史志办加强《青岛市志》编修工作的组织协调,按卷成立了编纂小组,将编纂目标、质量和责任落到了实处,激发了编纂人员的积极性,资料征集和编纂工作进度明显加快。目前,《青岛市志》大事记卷已形成总纂稿70万字,并进行了征求意见、评议修改和装帧设计等工作,为明年3月出版发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青岛市志》经济管理卷的总纂工作也已经启动,力争明年6月完成征求意见稿。各区(市)志编修工作进展较快,崂山、即墨、李沧、城阳4部志书已经出版发行,《黄岛区志》被省地方史志办公室确定为2010年重点推荐志书,《莱西市志》、《平度市志》完成了初稿编纂。青岛市作为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确定的全国第二轮修志工作试点单位,全市史志工作走在了全国、全省的前列。
四、全市基层志书编修工作经验在全国推广
在市和区(市)两级修志工作的带动下,全市部门志和街道(镇)志编修逐步普及,社区(村)修志热情越来越高。市统计局、环保局、广播电视台和青岛港务局等先后出版了行业志。其中,《青岛广播电视志》编纂工作经验被全国广电系统推广。崂山、即墨、城阳、平度、胶州、市南、李沧等组织开展了街道(镇)、社区(村)志的编修工作,取得了一批优秀编纂成果。即墨市采取“分村编纂、合卷出版”方式,已出版了《即墨村庄志》3卷(240个村)。崂山区启动了139个社区(村)修志工作,现已出版42部,形成了“村村修志”的可喜局面。今年5月,中央电视台摄制《方志中国》的大型历史文献片,记录了青岛“村村修志”工作情况,10月16日至25日中央电视台4频道在黄金时间进行宣传推介。
五、青岛市情网站建设迈上新台阶
今年,市史志办按照“统一规划、合作建设、分级管理、集群发展”的总体思路,在市电政办的大力支持下,精心组织了青岛市情网的改版升级工作,包括对网站后台数据库进行升级,将网站管理notes系统升级为ACMS系统;对网站栏目进行了改版,青岛市情网从原来的16个栏目增加到26个栏目,各区(市)网站栏目增加到19个。通过技术创新和资源整合,青岛市情网的运行和管理维护更加稳定高效,栏目设置和服务功能更加科学实用,网站的集群优势得到进一步发挥,已经成为青岛政务网的骨干数据库,尤其是“青岛市情网上通”栏目,通过电子地图的方式,为网民提供全市166个街道(镇)和6600多个社区(村)的基本地情资料,为社会公众了解青岛提供了更加便捷、全面的信息服务平台。
六、第一轮《青岛市志》精编工作顺利启动
根据市政府常务会议精神,今年9月市史志办启动了第一轮《青岛市志》精编工作。《青岛市志》精编本拟分7卷,上限起于事物发端,下限为1985年,总体规模控制在800万字,争取三年内完成编修出版,并与第二轮《青岛市志》8卷一起,形成体例规范统一、内容贯通古今、装帧设计精美的大型历史文献。目前,已经完成了前期调研、专家咨询、篇目设计及编纂方案制定等工作,组织召开了3次专家论证会,明确了各卷编纂责任分工,将先期启动综合、经济(一)、经济(二)和文化4卷的编修工作。
七、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取得新成果
市史志办在突出抓好第二轮修志工作的同时,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积极整合社会力量,认真开展地方志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作。今年以来,市和区(市)两级史志机构加强了组织协调和业务指导,认真做好旧志点校和历史文献整理工作,开展了民国《胶澳志》、明《雄崖所志略》和清《重修胶志》以及明《丁耀亢生平略传》等整理工作。加强专业志编修工作,编纂和出版了《崂山自然地理图志》、《城阳著名商标、名牌商品专辑》等一批地方志成果。认真做好《史鉴》、《即墨古今》、《崂山春秋》、《城阳新视听》等史志刊物的编辑出版工作,今年市史志办共编辑出版《史鉴》4期46万字。史志刊物在传播历史知识,提供资政参考,弘扬传统文化,推动地方志理论研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八、全市史志工作者队伍综合素质明显提高
今年,市史志办党组围绕建设“学习型、研究型、创新型、服务型”史志队伍的目标,在全市史志系统开展了学习优秀志书演讲比赛活动,经过自下而上分赛区演讲、专家现场点评和逐级选拔,涌现出一批热爱史志工作、勤奋好学、业务能力强的中青年史志工作者。在山东省组织的比赛中,经过与16名省内选手激烈角逐,青岛3名选手取得了青岛赛区前三名的好成绩,展示了青岛史志系统的软实力。建立了机关干部史志业务分析会制度,在每卷志书、年鉴出版后,组织分析编纂出版过程的得与失,总结和推广成功经验,提高了工作的预见性和科学性。同时,举办了5期史志、年鉴业务培训班,先后有150多名史志工作人员接受了培训。通过实施一系列的措施,编修人员业务素质得到明显提高,开拓创新意识有了进一步增强。
今年以来,全市史志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不足,如,推动史志工作科学发展的自觉意识不足、对史志工作内在规律的认识和新形势下史志工作特点的把握不够透彻、干部队伍素质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等等。我们要在认真听取市民代表意见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认识,发扬成绩,改进工作,在新的一年里,以更宽的视野、更高的标准,努力把史志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为全市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的科学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标识:市史志办 三民活动
时间:2010-12-26
时间:2010-12-26
时间:2010-12-26
时间:2010-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