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岁解文江:过去出门靠腿如今轿车代步


播放次数: 发布时间:2011-08-11 09:47:04 来源:原创



 

 

  解文江:1982年出生,大学毕业后曾在青岛一家企业担任团委书记,后辞职从事自由职业,并在一家风投公司兼职,是青岛私募登山队的队长。现居住在沧口。

 

 

上世纪80年代,岛城年轻人能拥有一辆大金鹿会特别自豪。

 

  在交通方面,青岛同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解文江的妈妈告诉记者,上世纪50年代的青岛最繁华的是中山路。1951年,青岛才有了公共汽车,那时候也就只有一路车,从台东到中山路。改革开放前,最主要的交通工具是自行车。但当时的道路建设十分落后,这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末,由于人口众多,坐火车出现了“买票难,乘车难,运输难”,并且速度也非常慢,有次她从青岛坐车到济宁,走了十几个小时才到。而现在,仅仅需要4到5个小时。城市里的公共汽车随着城市发展也越来越多了。如今青岛公交车数量已经从1978年的409辆,到今年突破了4054辆;营运线路从1978年的24条,增加到今年的170条;老百姓出门太方便了。

  据解妈妈介绍,上世纪五十年代青岛有很多路很难走,虽然是个大城市,可土路也不少,真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出门基本靠腿。“以前的交通不方便,青岛市民很多外地的亲戚很少走动。有时候一年来回一次,有的二三年才能串一回门。”解妈妈说,她在胶州有个大姐,来回倒好几遍车,费大半天时间,所以以前很少串门。“现在好了,让子女们开着车,一个多小时就到了。自行车、电动车、私家车、公交车、出租车、地铁、火车、飞机……从地上到地下再到空中,老百姓可选择的交通工具和出行方式越来越多;高速路、高架桥的快速建设,老百姓出行越来越方便快捷了。”

  2004年,工作三年的解文江买了第一辆车,解家从此告别了自行车时代。“青岛有很多坡路,骑自行车特别累。2000年以前妈妈一直都是骑自行车出门,上班下班往往需要40多分钟,每天都得起早贪黑,非常辛苦。”解文江说,后来家里收入提高了,轿车越来越便宜,很多小排量车10万元就可以买到。“2004年我买了一辆颐达,正好妈妈也退休了,有了时间,没事就让我载着她出去看看青岛日新月异的变化,有时候也会叫上朋友一起去外地自驾游,云南、上海、北京都去过。今年的樱桃节,我带着妈妈去北宅吃樱桃,省去了挤车之苦,40分钟左右就到达,有车就是方便。”

  2011年,解文江的第一辆车已经7岁了。“今年秋天我打算换辆车,怎么着也得买辆20多万的车。”

标识:解文江 出行 变化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503010 ICP:鲁B2-20071024号
战略合作伙伴:中国联通青岛分公司
青岛网络电视台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青岛网络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