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岁郭千里:见证青岛解放 曾被主席接见


播放次数: 发布时间:2011-08-11 16:04:24 来源:原创



 

胶州路上秧歌扭得欢。

 

山东大学师生欢庆解放。

 

小学生向解放军献花。

 

                                         92岁的郭千里老人。

 

至今,一位92岁的老人还清楚记得青岛解放的日子,以及那天怀着如何激动的心情时不时地关注窗外,等待解放军进城的时刻。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从此青岛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当年弥漫在战场上的硝烟早已散尽,却需要我们永远铭记。记者采访了亲历青岛解放的普通市民 ,回望曾经的壮烈与激动。

青岛解放经过

●1948年9月济南战役结束后,整个山东的国民党军队大受震动。

●驻青岛的美国军队自1949年1月12日起陆续移往舰船上随时准备撤离。2月,驻青美国各单位财物由军方移交美国驻青岛领事馆保管。

●1949年4月11日,刘安祺在青岛召集绥靖区高级军官会议 ,研究了青岛的防卫部署和撤退计划等事宜。

●1949年5月3日,人民解放军三路大军云集即墨前线,拉开了解放青岛的序幕。

●1949年5月26日,人民解放军向敌第一道防线发起全线攻击,经过马山激战,攻克即墨县城。

●1949年6月2日拂晓,国民党军残余从沧口开始全面溃逃,奔向市区,敌第三道防线被人民解放军全部攻克。

●1949年6月2日10时许,青岛守敌的最后一个据点水清沟南山据点被我95师285团攻克。我三路大军长驱直入,沿内蒙古路、辽宁路、胶州路、中山路进入市中心,从前海一线直抵团岛。

●1949年6月2日中午12时,青岛完全解放。

●1949年青岛解放的当天,青岛市军管会正式挂牌成立,向明任军管会主任委员。青岛市人民政府也于当日成立,马保三就任新青岛第一任市长,薛尚实任市委书记。晚8时30分,青岛人民广播电台开始播音,电视剧《西游记》的导演杨洁是当年新青岛的第一位播音员。

首战:灵山打响青岛解放第一枪

“同意对青岛举行威胁性攻击,第一步集十二个团,对若干据点试行攻击。得手后看情形再决定第二步行动。其目的 ,是迫使敌人早日撤退,我们早日占领青岛,但又避免与美军作战(此点应与部队干部讲明白)。”这是毛主席在1949年4月25日亲自起草的电文。而就在电文起草的三日前(1949年 4月21日),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跨过长江。在向全国进军的重要时刻,毛泽东为解放青岛亲笔起草命令,可见青即战役的重要性。

据中共青岛地方史记载,1949年春,山东全境大部分已解放,只剩下青岛、即墨及海上的长山列岛仍为国民党守军所盘踞。为解放青岛,华东军区根据中央军委命令,将胶东前方指挥部所属新五师、新六师和炮兵团,组成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十二军,编入第三野战军,军长谭希林、政治委员彭林,副军长刘涌,参谋长赵一萍,归山东军区指挥,担任解放青岛的任务。

1949年 ,青即战役的第一枪在即墨灵山打响。灵山镇政府干部吕良光,自1981年就开始研究灵山战役历史。他告诉记者,据史料记载,1949年5月3日拂晓时分,青即解放战灵山首战打响,我军警备四旅从灵山北麓展开包抄,悄悄向山顶的敌人挺进。在敌人换防之际,时任警备四旅参谋长的傅蠢僧马上下达进攻命令。在解放军步兵和炮火的强大攻势下,国民党灵山防线很快土崩瓦解,经过一夜激战 ,解放军收复灵山,青即战役首战告捷。

解放:挤在窗户边看解放军

“1949年 6月2日青岛解放。”92岁的老人郭千里脱口而出,旁边的儿子惊诧地问:“您怎么还记得这么清楚?”“这日子咋能忘!”郭千里老人动情地说。郭千里是青岛邮电业老职工,经历了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时期、南京政府第二次统治青岛时期,称得上是青岛历史的见证者。

回忆起1949年6月2日那天的情景老人仍然记忆犹新:“没有枪炮声,解放军队伍很整齐地进城,老百姓不仅没受一点惊吓,还在路边自发地站成两排,夹道欢迎,胶州路上还有扭秧歌的。”老人激动地说:“当时听说解放军要进城了,一屋子人立刻炸开了锅,10多个机务员挤在机房的窗户边等着解放军从窗台前走过。”有些耐不住性子的小青年跑到马路上等着。结果终于等来了。“到了中午,就看见战士们浩浩荡荡的队伍往市区方向跑去。”“其实青岛解放前几天我们就都知道了,很多人还提前几天做好了"欢迎解放军""毛主席万岁"的条幅。”郭千里告诉记者,“邮政电信是通讯枢纽,也是国民党反动派重点破坏的目标之一,因此邮局里有很多地下党组织,所以很多消息知道得要早一些。”

“中国沿海著名良港、华北重要工商业城市青岛,在我军连续进击下,于今日十二时宣告解放,残敌从海上逃窜。当我军进入市区时,工人市民夹道欢呼:"毛主席万岁!""中国人民解放军万岁!"各工厂由于员工英勇护厂,战事结束,水电立即恢复供应,入夜全市即大放光明。”短短123个字,《青岛完全解放》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通过电波传向世界每个角落。

变化:之前饿肚子后来有保障

在单位,郭千里做的是机务员,“1939年,我来到青岛参加工作,在华阳路10号的邮电局里做机务员,在机房里给机器注油、调整机器,就是一个普通的工人。”回忆当时的生活,郭千里直言太苦了:“就是一个几十平方米的矮平房,也没有床,一年四季就是用茅草盖一个铺,在地上就睡了。”回忆当时的工资,郭千里说,一个月也就是一袋面粉钱。

郭千里告诉记者,国民党接管青岛后,起初还不错,可到了1948年后,因为国民党滥发纸币,造成物价飞涨。郭千里还记得,那时候一些政府职员发工资,要用面粉口袋去领,每次领一口袋的钱,但根本买不到多少东西。老百姓还编了歌谣:“工资发给一大包,一斤粮食买不到,饿得肚子咕咕叫。”

“青岛解放后,邮电通信是政府最先接管的单位。为了尽快恢复邮电通信,政府对我们原职人员实施"三原政策",保留我们的原职、原薪、原制度,这个政策鼓舞了很多工人,都在原岗位更加努力地工作。”郭千里回忆道。此外,市军管会迅速出台了三项政策平抑物价,从外地购进大批物资,保证供给,实行重要物资集中交易和紧缩通货等措施。同时,工资的发放以“折实单位”为标准,一个折实单位包含米1升、油1两、煤球1市斤和布1市尺,“折实单位”的价格换算每天在报纸上公布,这样即使物价上涨,工薪阶层也不会受损失,在生活上有了保障。

忆当年

除电话故障被毛主席接见

“青岛解放的时候我正好30岁。”在人生最好到时候,碰上了国家发展时期,郭千里工作的劲头越来越高。“当时特别提倡工人在工作中技术创新,增产节约。早期的电话老出毛病,我们称为"四害"故障断线、杂音、串话、错号。当时一不小心,报务线就会鼓了,一断掉就不能讲话,造成极大浪费。我维修这些小零件时,就想法把这些线头再接上用。”郭千里凭借“二次用线”给国家减少了损失。也正是这个技术革新让他获得了全国劳模的荣誉。1956年他还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被毛泽东接见。

虽然今年92岁了,但是老人和记者聊起天来思维、语言表达都很清晰,日语、英语、俄语简单的日常交流语言和机械维修语言至今还会说。至于为何会多国语言,郭老谦虚地说:“俺不是啥文化人,主要因为解放前青岛的邮电设施大都从外国进口,所以需要钻研些。平时为了维护机器,还要进行些小改进。青岛解放以后慢慢国家发展了,中国能够自己制作邮电器材了,就不是我以前的那种小改革了。”现在的郭老在儿孙的陪伴下安度晚年,但是还是一直不甘落伍,说起现在的通讯行业,他也是津津乐道。他说最遗憾的是现在眼花了,3G手机是用不了了。

标识:青岛建置 120周年 郭千里 青岛解放

相关内容

本周热点新闻TOP10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503010 ICP:鲁B2-20071024号
战略合作伙伴:中国联通青岛分公司
青岛网络电视台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青岛网络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