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间,一大批国家级科研院所、高校纷纷落户青岛,很多来自青岛的原始创新成果影响着全国乃至世界。“十一五”期间,青岛被国家科技部等6部委批准成为全国首个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城市,自主创新已成为整个城市发展的“第一驱动力”,推动着“青岛制造”不断向“青岛创造”迈进。系列报道《辉煌十一五》今天播出《自主创新催生“青岛创造”》。
作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南车青岛四方始终把自主创新作为企业生存发展的战略支点和企业的第一竞争力,依托“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和国家工程实验室,科研人员在引进国外技术的前提下,自主完成了17个专业门类、1000多项技术测试,掌握了新一代高速动车组设计、制造、质量控制、试验检测等核心技术。“十一五”期间,南车四方的动车组研发先后跨越了200至250公里、300-350公里、350-380公里三大台阶。今年9月份,在沪杭高铁的运行实验中,他们自主研发的“CRH-380A”新一代高速列车,最高时速达到了416.6公里,创造了世界运营铁路运行试验的最高速度。2006年
9月,时速200公里国产CRH2型“和谐号”动车组下线。007年11月,时速300公里国产CRH2-300型“和谐号”动车组下线。2008年
6月,CRH3型“和谐号”创造394.3公里世界铁路运营最高时速纪录。2010年9月,CRH380A型“和谐号”试验最高时速达416.6公里。
在核心技术的支撑下,南车四方主要设备及工艺装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目前,公司已拥有年产高速动车组200列、城轨车辆1000辆、检修高速动车组120列的生产能力。五年来,公司销售收入复合增长率均超过50%%,今年将超过160亿元。“十一五”期间,以海尔、海信、南车四方为代表的青岛企业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突破性成果—高清数字模卡电视机、嵌入式高清流媒体软件平台、LED背光源液晶电视、MOCVD深紫外LED材料生长设备、1000KV交流棒型悬式复合绝缘子和特高压导线……2006年以来,我市已有14家企业入选国家级创新型企业,居全国同类城市首位,25家企业入选省级创新型企业。目前,我市企业研发投入、发明专利申请量均占全市总量的80%%以上,企业年均技术创新项目超过5000项,开发新产品超过8000个,65家企业主持和参与制定国际、国家或行业标准562项。
自主创新型企业的发展,只是青岛加强自主创新的一个侧面。我市目前在自主创新方面已形成一个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一体化,既兼顾眼前又着眼长远的完整体系。在今年年初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中国海洋大学管华诗院士领导的创新团队完成的“海洋特征寡糖技术与应用开发”获得国家发明奖一等奖。这项成果构建了国内外第一个海洋糖库,不但为医药、食品、化妆品、军工及农业等行业提供了活性寡糖原料,同时为国内外糖化学及糖生物学研究的深入开展提供了大量的模板分子。
据了解,“十一五”期间,我市获国家科技奖48项、省科技奖462项,比“十五”期间分别增长135%%和49%%。日前,第三届“中国·青岛产学研洽谈会”刚刚落幕,这届由中科院和青岛市政府联合主办的洽谈会,吸引国内外科研机构、高校、企业代表过千人。产学研洽谈会背后所体现的,是青岛市与中国科学院之间越来越紧密的联系。“十一五”期间,中科院生物所、兰化所青岛研发基地、光电院青岛研发中心等“一所、两基地、两中心”、朗盛高性能橡胶新材料研发中心等40多家科研机构在青岛“生根开花”。联姻科研院所,借助“外脑”创新,基础研发实力的快速增强和成果的就地转化,为“青岛创造”注入新的动力。
在引进科研机构的同时,我市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企业工程技术中心等一批创新平台建设也屡获突破。2007年,海尔、海信、中石化安工院成功列入全国首批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名单。今年,我市又有青啤、海化院两家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获科技部批准建设,使我市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数量达到5家。另外,现在我市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数量也达到了4家。加速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是实现“青岛创造”、占据产业高端的重要途径。“十一五”,我市规划建设了软件与集成电路、新材料、高速列车等12个高新技术项目产业化基地。2010年,在研项目1000多项,研发投入近20亿元,拥有研发团队300多个,可实现产值600亿元。产业化基地建设对主导产业和上下游产业链的辐射拉动作用明显。预计2010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可达5350亿元,同比增长22.8%%,比“十五末”增长180%%。
标识:《辉煌十一五》 自主创新
时间:2010-11-15
时间:2010-11-15
时间:2010-11-14
时间:2010-11-12
时间:2010-11-12
时间:201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