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临严峻复杂的困难局面,十一五期间,青岛走过了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统筹帷幄,带领全市人民紧紧围绕“转方式,调结构”这条发展主线,全力以赴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用一连串亮丽的统计数字,向人们展现了我市在新世纪第二个五年实现跨越性发展的恢弘气象。系列报道《辉煌“十一五”》今天播出第二篇《青岛综合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
离“十一五”规划收官还有不到两个月,市发改委副主任李希琨已经开始忙着汇总全市“十一五”期间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项指标的完成情况。
据初步估算,十一五时期,全市GDP年均增长将超过13%%,经济总量位居全国城市10强。其中,(图表)2006年全市GDP突破3000亿元,达到3183.18亿元,2007年达到3786.52亿元,2008年跨跃4000亿元大关,达到4436.18亿元,2009年达到4853.87亿元,预计2010年全市GDP将突破5000亿元大关。短短五年,全市GDP实现了3000亿到5000亿的历史跨越。
这些光鲜数字的背后,是一路艰辛。2008年,正当全市人民为成功举办2008年奥帆赛欢心鼓舞时,百年不遇的国际金融危机突然袭来。
对于青岛这样一座经济外向型城市,金融危机不可避免地对经济的平稳较快运行造成冲击。危机面前,市委市政府坚决执行国家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各项政策措施,积极作为,科学务实,全力以赴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一批关系长远发展的项目开工建设,一批惠及城乡民生的实事相继完成,“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呈现快速推进、多点突破的良好局面。2009年三季度,我市经济稳住阵脚,主要指标恢复增长,呈现逐步回暖态势。
克服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令人鼓舞,更值得关注的是青岛的产业结构在十一五期间得到了明显的优化调整。
十一五期间,服务业迎来增速最快的五年,年均增长超过15.9%%;2009年,服务业占GDP的比重由“十五”末的41.6%%提高至45.2%%,首次成功超过工业增速。以现代物流、文化创意、会展、金融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代表着青岛蓬勃发展的新生力量;而优势明显的制造业在确定了剑指高端的发展思路后,愈加成为推动全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2009年,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9375.3亿元、工业增加值2338.1亿元,分别是2005年的1.87倍、2.2倍,青岛在全省范围内制造业发展的龙头地位已经形成。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青岛产业结构也更加优化合理。
经济发展了,政府的钱袋子也跟着鼓了起来。据初步统计和预测,十一五期间,我市的地方一般预算收入预计将完成1690亿元,年均增长20.7%%;地方一般预算支出预计将完成1860亿元,年均增长19.8%%。总量分别是“十五”期间的2.7倍和2.5倍。有了这个基础,市委市政府把让人民群众享受发展带来的成果作为重要的施政方向。
初步统计数据显示,五年来,我市财政部门投入教育事业资金331亿元,社会保障资金139亿元,医疗卫生事业资金63亿元。居民的保障得到增强,居民的收入也大幅增长。“十一五”期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年均增长13.4%%和11.6%%。仅前四年,增幅就近万元。
如今,惠及全市人民的就业、养老、医疗、教育、住房等多层次保障体系已经初步形成,经济蓬勃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在这张“以人为本”的民生答卷上,十一五的发展成果正在通过各种形式让市民百姓一一分享。
这五年,“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顺利推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核心区和高端产业聚集区建设加快建设。这五年,海湾大桥、胶州湾隧道、城市地铁顺利推进,青荣、青连、海青铁路启动建设,城市功能进一步提升。
这五年,2008年奥帆赛成功举办,2014年世界园艺博览会筹建全面展开。青岛,正以更加自信开放的姿态走向世界。
标识:《辉煌十一五》 青岛 综合经济实力
时间:2010-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