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八岁登台,到如今的耄耋之年,曾金凤老人一直没有离开过茂腔。解放前他们唱的是地摊唱,是挣扎在社会最低层的下九流;解放后,他们有了自己的剧团,登上了过去连想都不敢想的大舞台,曾金凤第一次有了当家做主人的感觉。如今,茂腔已经从当年的“庄户戏”发展到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曾金凤因为年龄原因不能再登演唱了,但是她有一愿望,那就是把茂腔一代一代地传下去,不辜负党和政府对自己的培养和关怀。今天的《感动在身边》我们就走近茂腔老人曾金凤。
曾金凤如今已是四代同堂,眉毛高挑、宽音大嗓、精神矍铄,让人很难相信这已经是年过八旬的人了。摆放在客厅显眼位置的这些老照片和荣誉奖章,都是曾金凤的宝贝,也记录着她一路走来的风风雨雨。
曾金凤的一幅好嗓子遗传于唱茂腔的父亲,但是她真正走进这个行当,还是因为家里的一场变故。在她八岁那年,母亲因病去世,为了给母亲治病家里的家当全变卖了,但还是救不了母亲,父亲又不得不卖掉了两个妹妹。
就这样,曾金凤拜父亲戏班子里的一位师兄弟为师,正式开始学艺。
不管多苦,曾金凤都咬牙坚持着,天赋加努力,不出一年她就有了登台演出的机会。
“金正月、银二月”,这是茂腔演出的黄金季。每逢大年初一,曾金凤就开始跟着戏班子走南闯北了。胶州、平度、高密,最远到了东北,一年又一年过去了,“小宝童”渐渐长大,逐渐成了远近闻名的大青衣。
虽然深受喜爱,但是作为市井俚曲,茂腔始终难登大雅之堂。战火纷飞的年代,曾金凤不得不与师兄弟们站公园、“要门子”卖艺讨生活。新中国的成立了,曾金凤也感到自己得到了解放。1950年,青岛市政府成立了金光茂腔剧团,曾金凤成了第一批站上剧院大舞台的茂腔演员。
1954年,金光茂腔剧团排演的《锦香亭》获得了代表青岛参加华东戏曲汇演的机会,然而让大家头疼的是,当时团里缺少一位与旦角实力相当小生,于是,一身童子功的曾金凤被抓来“充丁”。
一个月后,在汇聚全国地方名戏的华东戏曲汇演中,《锦香亭》大获成功,曾金凤的小生唱段更是受到了认可。这次经历也让曾金凤大开了眼界,从唱腔到舞台背景、从化妆到服装,她看到了茂腔与京剧等大剧种存在的差距,回团之后,身为业务副团长的曾金凤,做的第一件事就进行改革。
这次大刀阔斧地改革,无疑给陈旧了百年的茂腔注入了一股新鲜的活力,也让曾金凤对茂腔有了更深刻地理解,这种情感一直支撑她坚守在这片阵地上,即便是在戏曲最低谷的那些漫长岁月里,她也丝毫没有动摇。2006年,茂腔成功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听到这个消息,曾金凤老泪纵横。
2010年11月18号,青岛茂腔剧团迎来了建团60年大庆,看到这个当年的金光茂腔剧团已经由年轻人挑起大梁,曾金凤感到感慨,也感到欣慰。
标识:茂腔 曾金凤 感动在身边
时间:2011-03-02
时间:2011-03-01
时间:2011-03-01
时间:2011-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