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着200多年历史的柳腔,是发源于即墨一带的地方戏。但近年来,这朵根植于乡土的民间戏曲之花,与其它地方戏曲一样,一度陷入了发展的困境。在即墨有一位叫袁玲的柳腔艺人,自从35年前与柳腔结缘之后,她的心里就有了一份牵挂。由于柳腔不景气,同伴中有的改行了、有的下海了,而袁玲依然在柳腔的舞台上坚守着。
培养柳腔接班人是袁玲如今的一项主要工作,这群十四五岁的孩子,是即墨柳腔剧团继1986年之后招收的第一批学员,也是袁玲精挑细选出来的,目前他们还是烟台艺术学校一年级的学生。利用寒假时间,袁玲抓紧为她们传授技艺。
明亮的唱腔、干净利落的一招一式,五十岁的袁玲已经进入到了柳腔的世界。如今,柳腔已经成为袁玲生命中的一部分,而当初刚听到这个腔调时,袁玲却并不喜欢。
虽然第一印象不怎么美好,但是,俊美的扮相和良好的天赋,让袁玲很快就在学员中脱颖而出。1978年,她担纲演出了剧团的大戏《姊妹易嫁》,这出戏使袁玲在即墨一举成名。
袁玲这朵柳腔小花开得越来越娇艳,她成了即墨当地的一代名伶。然而全国戏曲的不景气很快波及到即墨,连京剧这样的国剧都面临危机,何况柳腔这样的地方小剧种呢。
没有听众,没有演出,柳腔剧团便没有了出路。为了生存,很多柳腔演员不得不转行,而袁玲却选择了坚守。在缺人、缺钱的情况下,袁玲和同事们克服困难,于1988年创作的现代戏《恩爱之间》,然而就在拉台排练的那天夜里,袁玲却接到了父亲病故的噩耗。含泪送走了父亲,三天后她又出现在了排练场。
1989年1月,《恩爱之间》受邀进京演出,好评如潮。表现出色的袁玲被评剧艺术家新凤霞一眼相中,收为关门弟子。
1996年,袁玲被调到即墨市文联工作,虽然离开了热爱的舞台,但是她的心却一刻也没有离开柳腔。2008年,柳腔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袁玲被推选为柳腔传承人,扛起了振兴柳腔的大忘旗。2009年,48岁的袁玲再次登台,在八大关小礼堂举办了个人专场演出。
时隔30多年,这熟悉的一幕竟然再次出现,袁玲心中感慨万千。感动之余,她想的更多的是柳腔的明天。
标识:感动在身边 柳腔 袁玲
时间:2011-03-01
时间:2011-02-28
时间:2011-02-25
时间:2011-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