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山“地秧歌”的传人


播放次数: 发布时间:2010-09-27 19:48:08 来源:今日



 

提起秧歌,很多观众就会想到胶州大秧歌,其实在胶南也有一种在民间广受好评的秧歌,就是宝山地秧歌。这种曾经失传了几十年的地秧歌,在一位基层文化工作者 的不懈努力下,终于拨云见日,重新回到群众身边,并被列入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报道《感动在身边》,今天带您去认识这位扎根于乡村的地秧歌发掘人: 刘瑞华。 

演员们正在表演的就是“地秧歌”,指导大家演出的就是今天的主人公—刘瑞华。30多年前,刘瑞华高中毕业后参加了公社文化站,一次入村表演时,他偶然听老 人们说起了“宝山地秧歌”,得知这个秧歌是从自己家乡黄山后村产生的,刘瑞华便开始四处打听。

想到流传了300多年的地秧歌面临失传,刘瑞华感到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从此,他一面继续到各村指导庄户剧团演出,一面开始寻找宝山地秧歌这种濒临消失的 民俗文化,最多时一天行程30多里。

经过不懈努力,1986年,青岛市群众艺术馆到宝山镇拍摄了地秧歌的录像资料,并于2008年被列入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刘瑞华说,其实宝山地秧歌 和胶州大秧歌一样,也有自己独特的表演形式,比如它有很多唢呐、管乐、锣鼓等乐器配合,还有大小翠花、丫鬟、棒槌、鼓子等演员,最重要的是可以根据套路不 断增加新内容。

2000年,刘瑞华对自发成立的民间文艺表演队伍进行了整编,先后整理出大鼓谱套路、秧歌、曲艺、小品等材料100多份,走村串巷送到农民手中。现在宝山 镇多数村都有自己的演出队伍,每年演出300余场,还多次在市级以上比赛中获奖。

从1977年加入文化站以来,刘瑞华已在这行干了33年,他行程近20万公里,先后组建了20余支民间文化团队,编写了上百个剧本,被百姓亲切地称为“农 民的老站长”。但时至今日,他每月的工资也不过800元,可刘瑞华却并不看重这些,他说,宝山地秧歌发源于自己的家乡,自己有能力,也有责任将这种民间瑰 宝传承下去。

标识:感动在身边 宝山 地秧歌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503010 ICP:鲁B2-20071024号
战略合作伙伴:中国联通青岛分公司
青岛网络电视台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青岛网络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