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坎坷的圣爱弥尔教堂


播放次数: 发布时间:2011-06-14 11:30:51 来源:原创



从肥城路眺望圣爱弥尔教堂,似乎变化不大,但老照片中,大教堂左边的的亨宝大楼已经貌合神离了,原建筑已经拆除,现在的建筑是按照原样建设的,右边的西姆森公寓,已经彻底消失,成为历史了。

 

与诸多记录天主教堂的老照片不同,这张题名为“青岛天主教教会圣堂”明信片上的景象给了我们一个信息丰富的视角。照片展现的,并不仅仅是教堂建筑本身,而是以教堂建筑为主体,将其所在区域的地势、地貌及 其周边情形同时呈现在了我们眼前。也正因为如此,这个画面主体以外的信息显得非常丰富,而这些信息对于我们解读这幅照片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相信初次看到这幅照片的朋友会跟笔者一样,视线首先习惯性地沿着肥城路“爬坡”,最终聚焦在丘陵高处的天主教堂。这个过程很短暂,但令人有一种亲临其境的感觉。由于拍摄角度的关系,画面中的天主教堂全然没有昔日青岛“第一高楼”的风范,这倒无形中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

查阅有关的档案文献,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孕育阶段还是建造过程中,这座天主教堂都遭遇过坎坷。首先,在德国殖民者1898年到1899年的 城市规划方案中,天主教堂和基督教堂用地被划定在海因里希亲王大街(现广西路)的东、西两端,而在接下来两个教会的择址抓阄中,天主教会没有抓到他们想要 的东部高地。于是,主教安治泰便以教堂将离华人区太远为由,请求当局把临近大鲍岛华人区的一个高地改划为天主教堂用地,其请求被当局批准。与基督教会一 样,天主教会最初并没有立刻着手修建大型教堂,只是在建造教会会馆时修建一个小教堂(现曲阜路1号德县路小学礼堂)。即便是1910年基督教会的大教堂已 经建成并投入使用,天主教会依然没有急于建造自己的大教堂。其主要原因,可能是因为当时在租借地的欧人中只有241人信奉天主教,小教堂用于他们做礼拜是 绰绰有余的。然而几年后,当天主教会决定建造一座三厅规格的大教堂并已经着手采购建材时,日德青岛战争爆发,建造计划随之搁浅。

当照片上的这座天主教堂终于开工建造的时候,时间已经到了1932年。据介绍,教堂的原设计规模比我们眼前的这个教堂要高大许多,原设计之所 以没能实现,是因为当时希特勒明令禁止货币输出,致使主教维昌禄募集的建造资金未能从德国带出。于是,维昌禄只有去美国和在青岛教区所属各地教友募集,但 最终筹措的款项与设计所需资金相差太大,迫不得已,只好缩小教堂的规模。1934年10月27日,历经坎坷的青岛天主教大教堂终于落成。

标识:圣爱弥尔 教堂

相关内容

本周热点新闻TOP10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503010 ICP:鲁B2-20071024号
战略合作伙伴:中国联通青岛分公司
青岛网络电视台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青岛网络电视台